工业革命又是一件稀缺品,工业革命已经爆发几百年了,全世界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线+亚洲四小龙。
为了较为全面探讨中国的工业革命之路,小狐狸会用一个系列的文章来大家聊聊这事。
中国的原始工业化远比当年英国的原始工业化迅猛得多,主要由于在邓改革之前,毛执政时期已经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建立起显著水平的集体自治和组织能力,以及农村基础设施。
因此在改革开放的1978年,中国农民已经很熟悉如何自我组织与从事社区合作,如何成立企业和建立工厂。
从而很容易在市场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迅速摆脱小农经济时代以家庭为基础的手工制造业生产活动,迅速利用市场条件转变成组织起来的、初具规模的、跨越家庭的、集体投资与分配的乡镇企业。
改革开放后的头十年,其实中国并没有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而是生产组织格外的简单的原始工业化。
别小看“原始”两个字,没有原始工业化,就不有几率发生工业革命。发展能加速追赶,但不能跨越,必须一步步来。
永联村曾经是中国江苏沿海地区最贫穷的村庄之一,而现在的永联村已确定进入到了非常高水平是福利社会,实现了国人只从课本里看到的“从摇篮到坟墓”的各项福利。
尽管永联村的发展速度高于全国中等水准,永联村与整个中国经历了相同的发展历程。
它依次经历了原始工业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并在2002年进入“福利社会”阶段。
这点和其他村办企业又不同,由于改革开放后,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很多乡镇企业没有经历同样的持续性,而是以飞快的速率被替换。
特别是在中国第一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出现的企业,多数不再是早期的原始工业化阶段的企业。
大家想想改革开放后,自己老家曾经的明星企业,是不是很多在90年代后就倒闭了。
在20世纪80年代繁荣的村庄,可能在90年代停滞、萧条了,在早期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有几率会成为了大城市规模化企业的农民工。
但永联不一样,它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发展壮大为没改变原有集体所有制性质的现代企业城。
永联村的发展远超于中国经济中等水准的发展,整体上,中国还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中,而永联村已确定进入后工业化的福利社会。
永联村的发展历史,将为中国接下来几十年的城镇化发展指明了一个有意义的方向。
在地方乡镇政府的帮助下,成千上万的农民集体合作,将沼泽地与季节性淹没的湿地通过排水转变为农田,用原始灌溉系统建立了永联村。
永联村人均耕地只有1亩左右,而且土质很差,用填海造出来的田地能有多好,想想也知道。
而与之相比,中国其余地区人均耕地1.2亩,别小看这0.2亩的差距,关键时刻能不让一个人饿死。
改革开放前,村民们虽然日夜苦干,但仍然是勒紧裤腰带种田,日无三分饱,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60年代中期,中央积极号召各地要用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方式办工业、农业、军队和学校,要在农村保留一部分农村手工业和社队企业。
但这些社队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只为追求上头分配下来的生产目标,农民没有积极去做,农闲时宁愿躺着也不去搞工业生产。
乡镇政府任命吴栋材,一位42岁具有创新精神的抗美援朝转业军人,担任永联村党支部书记。
在吴书记的领导下,永联村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最终成为全县、全省乃至全国农村发展致富的模范。
永联村的鱼在当地市场十分畅销,接下来吴栋材书记成功说服了整个村子冒险把80亩洼地改为了鱼塘。
把土地改成鱼塘,农民不种粮食了,万一鱼卖不出去,没钱买粮食,全村人吃什么?
鱼塘的初始投资是来自当地社区银行的5000元贷款(用来购买鱼苗),以及每个村民家庭贡献的集体劳动和土地。
在1980年,他们又增加了3个鱼塘,收获了1000公斤鱼,销售额达到2万元,净利润8千元。
不靠种粮就能有饭吃有肉吃,还有余钱购买其他生活用品,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都梦寐以求的。
鱼塘经营初战告捷,但吴栋材并没有把钱都分完,而是留了大部分利润作为其他项目的投资。
其实自1973年起,永联村建立了生产各种轻工业产品的小厂来满足当地村民的需要,如土布厂、羊毛衫厂、草编厂、手套厂、方钉厂等。
这就是市场的力量,你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东西,你就能赚钱,反之,你再努力,也只能穷折腾。
吴栋材将他们组织起来,送他们出村到附近城市的工厂工作,这中间还包括一家大型水泥预制厂。
在这些工人获得了生产水泥预制板的经验之后,吴栋材组织这些工人在永联自己的水泥预制厂工作,并使水泥厂获得盈利。
1983年,他们卖掉了水泥厂,用利润积累建立了其他更赚钱的小工厂,生产工具、农户用品以及电扇,并销往附近的城市市场。
到1985年前后,永联村已经办过各种各样的工厂,街道上堆满了原材料、工具和别的设备,在村里的大部分地方村民们每天都能听到工厂传出来的生产噪声和金属敲打声,就像一首“工业交响曲”。
村民们听到这些嘈杂的声音时特别高兴和满足,因为它象征和标志着原始工业化带来的繁荣和兴旺。
市场要说明,村里就办什么厂,竞争不过的,就关掉,留下有优势的厂,并通过规模化和机械化增加竞争力。
当规模化和机械化被安排上时,永联村逐渐地从原始工业,走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通过这些村办工厂,永联的公有资本迅速积累,在短短的几年里从人民币几千元增至数百万元,在4年中实现了远超几百倍的惊人增长。
仅到1983年,永联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大幅度的提升了,有足够的食品和存款,家庭能够负担许多非必需品的采购和消费,比如手表、收音机、缝纫机、高档服装,等等。
当村里的工厂慢慢的变大,生产的商品越来越时,基础设施的完善就被提上了日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后期,永联村通上了高压电,确保工厂不因为电力不足而停产。
花巨资铺设了连接每个生产队的砂石路,和通往外界的水泥路,让生产物资可以在村内快速通行。
中国在2008年后,才成为基建狂魔,而永联村在80年代中期就已经搞上大基建了。
可见永联村的工厂,已经实现了一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电力和公路需求就是最好的证明。
为了谋划更长期的发展,吴栋材决定利用这些初步的成功实施一个更雄心勃勃的计划:在1984年,他开始筹划建立一个更加现代、更具规模的轧钢厂,以让永联村实现更大规模的经济稳步的增长和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
吴栋材虽然没读过什么MBA,没受过西方经济学训练,但他对市场有非常高的敏感度。
他感觉,不论在农村还是城市地区,对更好的住房、办公楼和各类小型工业楼宇的需求也将迅速上升。
由于中国的小型建筑所需要的主要中间产品是水泥和钢筋,对建筑需求的增加将意味着对螺纹钢需求的增加。
为了让想法联系实际,吴栋材和同事花了几个月到周边城市进行市场调查与研究,论证了建厂的可行性。
在轧钢厂建设过程中,永联村还高薪聘请了来自苏州市一家国有钢铁厂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技术顾问,这位工程师被称为“星期天工程师”,因为他只有星期天才有空。
这种现象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企业很普遍,当时城市里有不少毛时代留下的国有重工业企业,但是效益不好。
那些在城市里有才华的工程师就跑到乡镇企业去干兼职,当时一周工作六天,星期天休息,所以工程师们就利用休息天跑到附近的乡镇企业去工作。
永联村民通过选拔成为厂里的工人,而机器是从附近的国有钢铁厂购买的二手轧钢机。
工厂投入就实现盈利,第一年的年底积累了10万元的利润。第二年该厂的总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净利润156万元。
1987年,吴栋材将该工厂进一步扩张和升级,在全国钢铁市场上与中国的国有大型钢铁企业竞争。
吴栋材认为,中国已确定进入了长期的经济扩张和繁荣期,因此对钢材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于是,他决定实施下一步的重大举措,他要把永联钢铁厂打造成世界一流的钢铁厂。
吴栋材说服了其他村干部和工厂管理团队停止了所有其他村办企业的运营,把所有的资源分配到钢铁生产上。
这样孤注一掷的做法,引起了村民们的担心,尤其是别的企业还在继续盈利,关掉实在可惜。
永联轧钢厂改制成永钢集团,从1992年至1995年,累计实现总利润达到1.5亿元。
到1998年,其螺纹钢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1/8。该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螺纹钢生产商之一。
1998年,永钢集团的自有品牌产品之一——“联峰”牌螺纹钢——被列为江苏省最佳品牌,并从国家冶金工业部获得金杯奖。
就此,永联村不仅完成工业化,还实现工业化后的技术升级,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站稳的脚跟。
永联村拥有了自己的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校体系、养老院、公园、诊所和医院、电影院、旅馆、花园式社区居住区......
所有的村民和工厂工人加入了一个慷慨的养老金体系,村里提供财产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补贴。
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刺激了各种各样企业的发展,永联村抓住市场需求,实现了从原始产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型和崛起。
永联村成功的秘密,其实很简单,生产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在这过程中,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甚至高端化。
而中国整体水平要达到永联村的水平,必须借助全球市场,任何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其市场都是全球贸易,哪怕是仅仅570万人口的新加坡。
人口越多,需要的市场越大,没有全球市场,中国的发展将会被锁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市场经济则是一抹黑,对于市场的需求,其实大部分是靠猜的,猜对了,有利润,猜对了企业倒闭。
为什么中央能清楚掌握生产的计划经济,还比不过对市场什么都不知道的市场经济?
为什么计划经济下的企业就不能盈利?为什么一个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就必定贫穷?